他只活了50岁 却睡在青楼30年 用一首诗骂醒了晚唐 终和李杜比肩
二十三岁写下《阿房宫赋》骂皇帝;三十一岁流连扬州青楼;五十岁临终前烧掉大半诗文。
二十三岁写下《阿房宫赋》骂皇帝;三十一岁流连扬州青楼;五十岁临终前烧掉大半诗文。
一千多年后,我们竟发现,这位风流倜傥的“小杜”,或许是史上最有共鸣的“打工人”之一。他的才华与抱负,他的无奈与沉沦,像极了每一个在现实与理想间挣扎的我们。
读唐代笔记,有一个家族的人物颇让我惊奇。即以张鷟为首,后辈如张荐、张又新、张希复、张读等,史载他们的天资与性格相近,代代相传,而且几代人均以文章传世,文体主题趋同,文风气质相像,足见文化传承的力量。还有在他们的婚姻中,配偶一方的融入,也对其家学产生影响。常言“
公元808年,长安城迎来了一场不寻常的科举考试。时年二十九岁的牛僧孺怀着济世之志走进考场,在策论中直指时弊,批评朝政过于专权,主张广开言路。这份答卷如同一块投入平静湖面的石子,在朝堂掀起轩然大波。
钱徽是“大历十才子”之冠钱起的儿子,在朝中向来以洁身自好、嫉恶如仇著称。但面对两位重臣的请托,夹在中间的他也不好多做任何表示,遂以默认的方式应承了下来。
纵观中国历史,“宦官干政”最为猖獗的时期主要有三个,分别是东汉、唐朝以及明朝的后半期,尤其以中晚唐时代最具代表性。
这场看似普通的科举争议,其实是一场持续四十年 “党争大戏” 的缩影。一边是以牛僧孺为头的 “牛党”,多是科举出身的寒门官员;一边是以李德裕为首的 “李党”,多是世袭的世家子弟。
这位老兄完美诠释了什么是“工作生活两不误”——白天在官场忧国忧民,晚上在酒肆纵情声色。他能一边写着《阿房宫赋》这样沉重的历史反思,一边吟出“十年一觉扬州梦”的风流自嘲。这种在正经与不正经之间自由切换的能力,让当代的“斜杠青年”都自愧弗如。
唐朝后期朝廷大臣之间的派系斗争。牛党的首领是牛僧孺、李宗闵,李党的首领是李德裕,故史称牛李党争(一说牛李专指牛僧孺、李宗闵,而李德裕无党)。这次派系斗争从其酝酿到结束,约四十余年,是中国封建社会历史上一次有名的朋党之争。
对士子文人而言,既想做社稷之臣,又想当宰辅、儒将,进而著书立说,论古人之长短得失!